11月5号,雪州国中华文教师联谊会和SERI KEMBANGAN 民众图书馆联办了一连两天的“文化传承与精致人生讲座”。我受邀当“我看中学中文”沙龙讲座会的主持人,面对的是上百位国中和独中老师,我这个外行人,难免有些心虚。
老师踊跃发问,言论精辟的三位主讲人,陈亚才,莫顺宗和梁靖芬精彩的回应。就连主持人也接到问题。
“国中老师所面对的问题是一个星期只有三节课。有时遇到公共假期或学校有特别活动,一个星期连一节课也上不到,如何进行课本上的多样化学习?”
这位老师还说,国中华文老师根本不能完成25节课的课文,还要教语文知识(短语、句子成份、修辞、熟语和名句精华等。)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只能“赶”或“匆匆地”完成重要的技能,特别是考试局将会“出”的语法技能而已。因此,他问我是否可提供一些建议?
另一个老师则说:许多父母亲强迫孩子选修中文,但这不是中学生自己的意愿,造成中文老师的心情很沉重。他问身为主持人的我,有什么看法?
这让我想起,在我念国中时,每次上华文课,我的华文老师,恨不得把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通过那几节华文课,全都传授给我们。但是与此同时,我的老师也清楚地知道,大马整个考试制度,并不需要我们懂得那么深入。
因此,老师天天忙着追课文,填鸭式的要求我们跟紧考试范围,根本没有时间把我们带入中华文化世界,去引导我们看到中文的美。于是,在读名句精华时,我们没有历史线索,我们死背死记,学习到的中文,刚刚好“够用”考试能“过关”而已,懂得多,但不专精,可谓“样样通,也样样松”。
我们可能熟读文学著作,但是未必懂得这个文学著作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谈到中华文化的精髓体认,我们这一代是严重匮乏的。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不同于昔日的全新世代,老师如果还墨守成规,当个永远的指导者,附加指示者,或给标准答案的传声筒,那么他们只有跟学生渐行渐远。
为什么呢?老师如果没有以一套自己的想法和全新的理念、谦逊的作风、宽容的胸怀和创新的思维来看待e时代学生的需求;用他们的眼睛、他们的语言跟学生沟通,那么,学生是不会爱上中文的。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这样投诉:这老师教得太烂,中文课太闷。
我想,既然课文是教不完的,那老师们大可不用太“匆匆”,在有限的节数里,用心聆听孩子的声音,走下讲堂,走进孩子们中间,成为孩子共同学习的陪伴者,发掘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并放手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主动、自主地学习语文,主动实践和探索,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而对于那些被父母盯着,强迫他们选修中文的孩子来说,更是不会主动翻开中文课本,或在上中文课时,突然变成瞎子、聋子和哑巴。
我想,学习语文原本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学习中文,是要感受整个中华文化背后的氛围、民族内涵。让我们的孩子在生活里去学习中文吧!刻意强迫他们学习,反而没有多大用处,把母语教育,如同方言学习一样生活化。让我们的下一代,在生活中用他们的熟悉的母语(中文或不同的方言),来认识生命;在丰富文化传统的环境下,教育孩子儒家思想,让他们尊敬生命,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做一个好人。
所以,亲爱的老师,千万不要太沉重。今天,倘若你尽了力,还是不能让一个孩子爱上中文,看不到中文的美,感应不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那不完全是你的错。
因为,只要您还能对孩子的“求异思维”,给以充分的呵护与鼓励;让一颗颗创新活跃的思想因子,在我们精心守护的园地里破土而出;让孩子热爱学习,如同热爱生活一样;让孩子以他们的速度,慢慢进步;让他们的未来,依照自己心理描绘的一一实现;那么,您才是身负培育人才与推动母语教育发展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
我之所以在座谈会上,坚持播放展雄声音演绎的《最后一课》,因为这文学作品曾深深感动了我。都德对语言与民族的热爱,深深牵引着我的心。那是一种呼唤,对“寻根”的殷切叮咛。老师的使命,就是把这份感动,用心传递出去,给未来我们的孩子……
只要让我们的孩子记得,他们曾经在成长过程中,有过这么一次学习中文的机会,那方块字是他们的根,是他历代先贤的来处,那么,未来,无论这个孩子去到哪里,我相信,中文不会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5 comments:
请问您是本地大学毕业生吗?修读中文系?
理大大众传播系。
你怎么说?6232 (数理)? 加油!加油!
小鱼:
6232方案沦为党国的政治筹码。
华小的师资长期匮乏,只准迁校不准增建华小,显示我们的华基政党长期处在巫统纱笼底下,导致华教课题无法在改革的教育政策中有辩论空间。
所以,我希望董教总的教育专家们能从近10年的教育政策改革中,从课文编排(程度上的严格比较),考试制度,学生学习母语,或吸收外来语的能力以及成绩表现等各个方面,作科学性的研究,然后公布研究成果,说服大众什么才是最适合的我们孩子学习的方案。
这么一来,我们就不会以“国际化”为幌子,继续盲从,或直觉的怀疑英文教学的效果,争辩孩子学习母语的权利,陷入“为反对而反对“这样的情绪当中。
这对深化这个教育议题的讨论,一点帮助也没有。
I am proud that I have the chance to learn Mandarin in Malaysia. Although I am in Australia, I am using Mandarin too .... is sad that some of the Chinese here didn't learn or refused to learn Mandarin. I hope that my children can learn Mandarin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