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May 2005

二次灾难

  去年1226空前大海啸,却使得南亚十一国海啸罹难者总数跟着窜升至二十多万人。斯里兰卡全国沿海各地都未能幸免,为了检视该过灾后三个月来的重建工作进度,我去了斯里兰卡,进行6天的采访,并直击汉班托塔,该国受灾最严重的城镇之一,到各帐篷区去实地勘察灾后情势。

  回国前一晚, 我在该国卡首都科伦坡的酒店过一夜,由于在汉班托塔时,几乎每一餐都吃当地咖喱饭, 我突然很想吃热腾腾的金旦汤面。结果,在市区的整条街上, 我们去了好几家餐馆询问,可却得来这样的回应:“我们不卖金旦汤面”。

  我心想:“这怎么可能?” 结果我们再走了一段路,到街边一印度杂货店买了两包方便面, 心想可能是语言不同, 他们不理解我们的要求。 看到方便面后,他们一定“开窍”。可是,事情并没那么简单,接下来碰到的餐馆都拒绝了我们的要求,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印度餐馆愿意帮我们煮金蛋面后。我的摄影师居然在厨房当起了督工,一步步教当地人如何煮方便面。

  过后,捧出来的汤面更是“艳惊四座”。那个瓷碗洗脸盘般大,引来其他顾客异样的眼光。我红着脸硬吞下半生不熟的汤面后,心情非常难过。
要吃一包方便面,竟然面对这么多波折,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很疑惑。当我们一大箱一大箱把所谓“最方便的”的方便面送到海啸受灾国时,是否有考虑到当地人的真正需求和文化背景?过去由于甚少介入国际救灾行动,所以对国际上目前的人道援助作法并不了解,各团体出发点良善且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不容置疑,但是做法上却不但不能对于灾民产生实际的帮助,反而对受灾国政府造成混乱和困扰。消耗当地原本已经很有限的资源。

  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我和摄影记者在一个“专人”的牵引下,顺利进入当地政府的物资仓库拍摄时,看到的景象。偌大的仓库里,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国际救援团体所运来的种种物资。我随手打开一个物资箱,发现里头有饼干,麦片,米粉,咖啡包,campbell 灌装汤,甚至是果酱等,如果真要有效分类,仓库负责人就必须看懂英文,华语和马来文标签。否则,对于林林总总的物资集中于一个箱子内,分类都出现问题了,怎么还能发放出去?仓库工友也承认,物资种类太多,清点耗用太多人力,导致物资发放不出。

  因此,当我在酒店翻阅当地的旧报纸时,发现斯里兰卡主要报刊《岛报》以头条新闻报导,ARAYAMPATHI 县政府挖了一个五英尺深的大坑,埋葬了大批的救援物资时,内心更是百感交集。这样的负面报导在在暴露了当地政府的无能。
但是,国际赈灾团体真的不用自我反省吗?

  灾后的重建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 这是长期的工作。 但是, 救灾的热潮几个月就完全消退, 灾民的漫长寒冬则遥遥无止境。国际赈灾经验不足,语言不通,物资缺乏统一, 协调不周等各种复杂的因素形成“二次灾难”, 让灾区更加悲惨。世界卫生组织的网站上就有列明四种不应该捐的物资, 分别是食物,衣服, 血液和“不请自来的义工”,因为从历史经验中这些都是“二次灾难”的元凶。

  可是啊, 我们总喜欢以我们自己的方式来救人, 管他什么国际赈灾的共同做法和规范。我买十箱方便面,你买一打头痛丸肚痛散。另外,受灾户一定有女人,善解的张三李四也争着来报效一罗里的卫生棉。 我们谈到助人, 只求自己快乐,管他二次灾难,文化隔阂,语言障碍。。。反正我们只要发送爱心,受难者是不是真正受惠还是其次。

2 comments:

pohling said...

i used to remind myself this: wisdom and compassion need to be align whenever we render our helping hands to those needy.

Anonymous said...

永远记得电视上您拍摄到斯里兰卡政府货舱的画面,对我们佛教徒来说,是一记教训。改次行善要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