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September 2005

记者入狱的反思

  新山监狱局趁百年老监狱拆除之际,特地开放让公众住牢房一天,亲身体验坐牢滋味,媒体更获当局特别眷顾,让11名记者入狱。

  本地报章以“本报记者入狱”来打头版标题,绝对有卖点。读者没有详读内文,还会瞎紧张,以为记者以身试法,被判入狱。详读之下,原来,记者为了把精彩的坐牢经验和照片呈现给读者,只好“勉为其难”入狱。

  记者过后分享了他们坐牢经验:许多记者都觉得“难顶”,投诉牢内蚊子蟑螂多,空气闷热,一些记者还说,他们夜间还闻到阵阵尸臭味和甘文烟的味道;甚至还在牢房里看见放在地板的餐盘上的杯子突然自己滑起来,听起来充满“灵异”气氛,叫读者看了也心生毛。当然,还有一记者在狱中,突发灵感搞创作,据说写了一首叫《明天的双手》的词,真是可喜可贺。

  最可贵的是,完成坐牢创举的媒体记者,隔天还获赠一份“坐牢结业证书”,证明他们“到此一游”。最后,众记者手持红彤彤的“自由万岁”四个大字,漂亮留影,然后各自欢喜归家,乐也融融!

  看了这些报道后,我有一股闷气在胸口。这一次记者们所看到的,事实上是一个经过铺排的场景,而透过他们的镜头所呈现出来的,也只是狱方决定要让民众看到、知道的部分情景。

  事实上,牢房的恶劣情况,并非常人所能想象。监狱人满为患时,可能把7到8个囚犯关在同一牢房,里边流行病肆虐、毒品流通;为了得到协助,一些囚犯被逼和受求人进行同性之间的肛交。

  因此,记者蹲在牢房走廊的画面,除了达到娱乐观众的效果之外,我真的觉得没有多大意义。或许,记者都忘了本份,忘了报导社会真相的职责。而媒体的排版和图片的呈现,充满了哗众取宠的企图。

  目前,新山监狱有30个官员驻守,每月可安排两次的“坐牢一日营”配套, 每次让15人参加,当局还说会尽量安排记者,被关进相隔一段距离的牢房。

  照我看,这30名狱官理应被派到其他人满为患的监狱去执勤,而无需搞噱头,应酬媒体记者或其他游客。而坐牢经验,应该由真实的囚犯来现身说法,而不是抱着游玩心理,充满入狱“期待”的记者玩家来告诉我们。

  我实在看不到当局让媒体记者参与“坐牢一日营”配套,对社会起什么正面意义?记者自愿入狱,除了满足个人的好奇,“一尝一生难得一回的铁窗生涯,增加记者本身的人生阅历”之外,还为什么?把“自讨苦吃”的体验,戏剧性绘声绘影的告诉读者,刺激读者的视觉,满足读者偷窥心理之外,请问还有什么更大的涵义?

  不久前出炉的皇家警察特委会报告书曾经揭露:滥权的狱官,竟向囚犯索取高达300令吉,来购买三杯奶茶,炒面和印度煎饼给囚犯;向要打电话的囚犯征收100令吉;而性工作者半夜被警官带出牢,回来后颈项出现“吻痕”,这样的监狱才够可怕!也才是最真实的!

  记者有使命,有胆量的话,可为了社会公义,乔装囚犯混进监狱,揭露这些真相,报导这些事实,监督政府的贪污舞弊行为!

  如果不敢冒险,那么,记者《明天的双手》,也可以用来报导这些“真相”,誓死捍卫读者“知的权利”! 而不是游监狱16个小时后,出来告诉我们,他们那有惊无险、不痛不痒的人生体会!

  美国有位勇敢的女记者朱迪思·米勒因拒绝透露“深喉”身份,为“捍卫一个生死攸关的原则”而被判入狱4个月。这样的坐牢,真有志气!

  可我们报名坐牢的记者,却排排蹲在走廊边,接受点名,刻意入狱体验坐粪桶吃牢饭的经验。没有充分发挥监督政府的“第四权力”的责任不打紧,还沦为跟班,陪着政府耍把戏,自导自演这场闹剧…

3 comments:

pohling said...

i felt bad after reading this article! couldn't agree more with eannee what's the purpose of 'one-day tour in jail'? is it to fulfill personal excitement and tried to make known to the world u have had 'greatest experience' the next day? it sounds ridiculous to me especially i'm now staying abroad, never heard of such unique package happens in foreign country. so curious who was the initiator of this tour in jail?!

Anonymous said...

我也觉得很可悲。

Anonymous said...

my god!!!! why government offer thm such silly package???